第(3/3)页 待得吴懿离开,张飞的脸色又变得冷峻:“太子,你和燕王到底怎么回事?” 张飞只是想进步,不是傻。 支持刘禅出兵和询问刘禅刘封的关系,是两码事。 一码归一码。 刘禅拍案“忿忿”:“孤为太子,岂能不如燕王!” 张飞头皮一麻,还装呢。 “太子,吴懿已经离开了,你都唤我三叔了,难道还要连我一起骗?”张飞示意刘禅说真话。 刘禅没忘记刘封的叮嘱,坚决不承认在骗张飞,反问道:“竟连三叔也不信小侄? 小侄知道,父皇一直都很喜欢燕王,若不是怕立燕王为太子会离散人心,小侄肯定是当不了太子的。 小侄不过一庶出,养在母后膝下才勉强占了个嫡子位,燕王又不想坏了父皇中兴汉室的大计,故而放弃了与小侄争执太子位。 父皇在时,燕王不会觊觎太子位;可一旦父皇仙逝,燕王又岂会没有想法?以前燕王只是将,也没有封国。 如今不同,父皇不仅将新城郡划给了燕王暂代为封国,更是以燕王为扬州刺史、江淮都督,孙权的那几万大军及麾下文武都归燕王调遣。 换而言之:如今的燕王,已经实际上取代孙权成了新的吴王,新的江东之主!而小侄只是个没有军威的监国太子! 假以时日,燕王破了寿春,又北上徐州,就有了西楚霸王的基业,强盛之势,无可匹敌,今后再横扫北方,北方士民是奉燕王为尊还是奉小侄为尊? 今后燕王若有骄矜之举,小侄是惩戒还是不惩戒?若是惩戒,小侄就是刻薄寡恩忘了燕王的功劳;若是不惩戒,又与历朝以来外戚专权有什么区别? 三叔,这一次,小侄必须立下大功,而且一定要抢在燕王夺取寿春之前,先一步拿下鲁阳和许县! 只要小侄有了威望,就能镇得住燕王和公卿百官!” 刘禅“斩钉截铁”,说得仿佛跟真的似的! 虽然是有意骗张飞,但刘禅这话也是刘封教的。 君王一定要有威望,这一直都是刘封坚持的观点,故而才会想方设法的助刘禅提高威望。 让刘禅带着诸葛亮等人北伐陇右如此,这次让刘禅去宛城也是如此,目的都是为了协助刘禅提高军威。 刘封虽然也要权,但更侧重于名。 故而刘封会一心致力于军争,力求能早日灭掉曹魏中兴汉室。 然而刘封毕竟也是个人。 是人就可能有意外。 或许刘封的气运会让刘封尽可能的规避意外,但谁也说不准刘封会不会忽然阵亡或病逝。 万一中道崩殂而大业未成,刘禅又没有足够的威望震慑文武,又让某个叫谯周的对刘禅贴脸输出“仇国论”。 到了最后,又是三家归一晋,让世家门阀摘取了最后的胜利果实,刘封这些年的努力就白费了。 狡兔尚且三窟。 一向多狡诈的刘封自然也不会例外。 若刘封的气运能让刘封活到统一,自然是最好的;若活不到,刘封也是需要继承人的。 毕竟。 刘封也快四十了。 张飞听得将信将疑,又见刘禅一脸的“真”,不由暗暗疑惑:难道,真是我多心了? 另一边。 吴懿再次来到燕王府,将刘禅欲亲临宛城且张飞也支持出兵一事告知刘封,希望刘封能单独宴请刘禅。 吴懿还没放弃劝和的心思。 却不料。 刘封却是勃然变色:“孤在前线舍身忘死,后方却有人冤枉孤有异心,太子酒后醉言孤本不欲计较,你现在还想让孤单独宴请太子? 你的意思,孤还得向太子赔罪?吴懿,你是在羞辱孤吗?” 吴懿脸色大变,连忙解释道:“燕王殿下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 刘封却是听也不听,甩袖转身:“孙虑,送客!” 孙虑按着剑柄,向吴懿一请手:“都亭侯,请吧!” 看着背过去的刘封,吴懿“唉”了一声,顿足而去。 孙虑随即将大门关紧,又小跑回来,脸上充斥了疑惑:“殿下,太子要亲临宛城,你不劝吗?” 刘封回身来到石桌坐下,轻笑:“为何要劝?太子想去宛城,就让他去好了。” 随后,刘封又自怀中取出帛书递给孙虑,吩咐道:“按照孤的话术,你安排些人手,去城内散布消息。三日之内,孤要让帛书的内容,满城皆知!” 孙虑疑惑的打开帛书,扫了一眼内容,惊道:“若是这样传,殿下与太子不和的流言岂不是更猛烈了?” 刘封呵呵一笑: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!太子不服孤,决定亲临宛城,进讨鲁阳!瞧,多么美妙的‘内讧’啊!” 孙虑似懂非懂。 挠了挠脑袋,遂领命去安排人手。 随着刘封的推波助澜,一时之间,江陵城的流言升级,就连刘禅在皇后的夜宴中酒后失言的话,都被“无心”泄露。 而这个时候。 又有人发现本该被遣返回蜀地的李邈,竟然还在城外。 根据李邈的仆人称:李邈只是在城外度假躲避风头,风头过了依旧会受到刘禅器重,未来前途无量,官运亨通。 这又加剧了刘封和刘禅不和的流言。 随后又有人传出:张飞在大殿上“舌战群儒”,力挺刘禅亲临宛城,进讨鲁阳。 刘禅也力排众议,不顾公卿大臣的劝阻,决定以尚书令法正镇守江陵,张飞黄忠为大将,费祎、董允为参军,李严督运粮草,引荆州三万大军入宛城。 同时又令关兴关平为偏军牵制平春义阳的于禁司马懿。 伴随着“太子欲与燕王一较高低”的消息在江陵城扩散,刘禅在江陵城外祭天,誓师北伐,一副“不胜不返”的汹涌之势。 长安。 得知消息的刘备,骇然而起。(本章完) 第(3/3)页